今周刊採訪 黑手老廠零碳戰
今周刊 黑手老廠零碳戰
在過去十年中,關於溫室氣體排放、淨零碳排、碳中和、永續發展的討論越來越火熱。 即使大環境充滿挑戰,資源有限,我們改變和自己和為環境盡一份力量的意志和決心是堅定的。很幸運在轉型過程中,得到了來自各個組織的支持,也很榮幸我們的努力得到了認可。在接受了《今周刊》的採訪後,成為了第1306版的封面故事。
在採訪中,提到了構建能源、製程實時監控系統的過程,以及如何獲得足夠的數據來完成溫室氣體排放計算。並請產機會協助,預計在2022年底取得第一家獲得碳足跡認證的奈米碳酸鈣的產品認證。
完整閱讀詳細訪談內容,請訂閱今周刊。 |
台茂寬騰的故事 沿著國道一號北上,我們來到緊鄰王田交流道旁、成立近半世紀的「台茂寬騰」。 這家生產碳酸鈣起家的化工廠,下游客戶是輪胎廠、鞋材廠,過去30年,由於產業外移,台茂的產量也從全盛時期銳減3分之1,董事長林冬霧因此在2010年決定跨足肥料業。但,台茂二代林岳毅並不服輸,他正想著如何讓公司的本業重返榮耀,而這個武器正是「減碳」。 站在公司戰情室、望著標示「今日碳排量:713公斤」的電子看板,他說,「接下來,我們想要推出台灣第一包有標示碳足跡的碳酸鈣。」不僅如此,他還計畫用低碳的生質原料製作碳酸鈣,「給客戶有碳中和題材的產品。」 |
熬過父子賭氣、員工離職潮 過去7百天,他總共找了4個外部單位進行「零碳大作戰」。首先,他找上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,為台茂進行廠區的碳足跡計算。在找出主要碳排來源後,第2個助力單位,是他申請工業局專案,找來「造飛機」起家的漢翔,由其資訊工程處,為台茂最大的碳排來源「石灰爐」,裝上感測器,並讓數據上網,監測碳排量與生產狀況。 第3個單位,是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,它為台茂導入能源管理系統,以每15秒更新一次的頻率,監測廠區總用電。第4個單位,則是新創公司「展綠」,將對方能監測設備電力的「智慧勾夾」,裝在公司相對耗電、目前覆蓋率約4成的設備上,計算單一台設備的碳足跡,並藉此評估換新設備的效益。 但,這個以數位轉型為基底的碳中和大戰,卻在這段時間震盪了台茂內部,更一度讓林家父子兩代關係緊張。 老員工抗拒改變,是該公司內部震盪的主因。例如,當石灰爐的生產數據連上網,內勤的財務人員能即時看到原料消耗,藉此判斷採購原料時機,「那時有生產線的幹部認為,憑什麼財務可以管現場的事?」一名台茂員工回憶。 又如,台茂後來規定,原料被載運到公司,車輛過磅後,倉儲人員必須把重量輸入到已連上雲端系統的筆電,不能用手寫,但有員工不想改變原本的作業流程,「他甚至把筆電拿去淋雨,最後淋到壞!」台茂研發課長林軒毅說。 有一段時間,生產線上的台籍員工,從原本十多人走到僅剩一人,內勤的資深員工更走到一個不剩,念舊的林冬霧無法理解,為何兒子的改革會讓這麼多老員工去職,還一度賭氣不願聘任新員工,導致人手少到連負責研發的林軒毅還得「兼差」當人資算薪水。 拚一個重返榮耀的機會 然而,7百天後的今天,台茂行政大樓一樓戰情室,已是每當林冬霧有客人來訪,巡禮公司的第一站,「後來,像要換設備,我們就拿實際的數據,告訴董事長,如果舊設備換新,1年可以省80萬元的電費。」林岳毅說。 站在4支高聳石灰爐前,林岳毅告訴我們,以前公司最輝煌的時候,連掉在地上的碳酸鈣,都一堆人搶著收購;現在,儘管石灰爐只剩一支運轉,但碳中和時代來臨,給了公司本業一個重返榮耀的新機會。 「我在想的是,我們怎麼透過數位化去做出低碳、有碳足跡的產品,跳脫我原本客戶群。」他雙手抱著胸,邏輯清晰地說出期望,「因為,未來一定有客戶,他可能人在歐洲,是在找能提供這種產品的供應商!」 |